防風的藥性、功效與臨床應用

2015-03-09

【處方用名】防風、炒防風、防風炭。

【來源】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z'koviadivaricata(Turcz.)Schischk的根。

【藥性】味辛、甘,性微溫。歸膀胱、肝、脾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祛風發(fā)表,勝濕止痛,止痙。

【應用】

1.用于外感表證。本品辛溫發(fā)散,氣味俱升,以辛散祛風解表為主,其性味甘緩微溫而不峻烈,故外感風寒、風熱、風濕均可使用。如風寒表證,癥見頭痛、身疼、寒熱無汗,常與荊芥、羌活、獨活等同用,方如《攝生眾妙方》荊防敗毒散;治外感風熱,發(fā)熱惡風,咽痛口渴,常配伍薄荷、牛蒡子等同用,以辛涼解表。若外感風濕,頭身重痛,常與羌活、川芎、藁本等相伍,方如《內(nèi)外傷辨惑論》羌活勝濕湯。

2.用于風疹瘙癢。本品辛溫發(fā)散,能祛風止癢,其性平和,故風寒、風熱所致的各種隱疹瘙癢均可使用,如治風寒所致者,則配麻黃、白芷、蒼耳子等同用,方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消風散}治風熱引起者,則配薄荷、蟬蛻、僵蠶等同用;治濕熱引起者,可與土茯苓、白鮮皮、赤小豆等同用。本品還可用于血虛引起的皮膚瘙癢,常與當歸、地黃等同用。若皮膚隱疹瘙癢,兼里實熱結者,常配伍大黃、芒硝、黃芩等同用,方如《宣明論方》防風通圣散。

3.用于風寒濕痹,肌肉關節(jié)疼痛。本品辛溫,功能祛風散寒,勝濕止痛.為常用祛風濕、止痹痛藥物,如治風寒濕痹,以風邪偏勝者,常配羌活、秦艽、桂枝、蒼術等同用,以除痹止痛,方如《醫(yī)學心悟》蠲痹湯;若痹痛劇烈,游走不定,手足屈仲不利,可配川烏、草烏或附子等同用,以加強祛風散寒,除痹止痛之功。若屬熱痹,關節(jié)腫痛而熱,可配地龍、漏蘆等同用。

4.用于破傷風,角弓反張,牙關緊閉,抽搐痙攣。常與天南星、白附子、天麻等配伍同用,方如《外科正宗》玉真散。

與《防風的藥性、功效與臨床應用》相關的文章: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