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藥性】味苦,性寒。歸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清熱解毒,涼血止痢,燥濕殺蟲。
【應(yīng)用】
1.用于熱毒血痢。本品苦寒泄降,能清熱解毒,涼血活血,不論濕熱毒痢、休息冷痢、陰虛熱痢等均可使用,尤宜于熱毒血痢。治療熱痢腹痛,里急后重,下痢膿血,可單用或配黃連、黃芩、秦皮等,以加強(qiáng)清熱燥濕解毒作用,方如《傷寒論》白頭翁湯;治產(chǎn)后血虛下痢,熱痢傷陰,可用白頭翁配養(yǎng)血潤燥之阿膠、甘草同用,共奏清熱滋陰,涼血止痢之功,方如《金匱要略》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;如痢疾日久而成休息痢,可與溫中健脾、散寒止痛之干姜或艾葉等同用。現(xiàn)常用單味白頭翁煎液保留灌腸,治重癥細(xì)菌性痢疾和慢性阿米巴痢疾。
2.用于血熱引起的鼻衄,痔瘡出血,崩漏下血。白頭翁苦寒,有清泄郁火,涼血止血之功,可單用或配伍應(yīng)用。治療血熱鼻衄,可配黃芩、白茅根等同用;治痔瘡出血,則配地榆、槐花炭同用;治崩漏下血,配蓮蓬炭、棕櫚炭,以加強(qiáng)涼血止血功效。
3.用于濕熱下注之帶下腥臭黃濁。白頭翁能清熱燥濕止帶,可配苦參、薏苡仁、樗白皮等加強(qiáng)燥濕清熱止帶之功。治滴蟲性陰道炎,則可與苦參、蛇床子等煎水外洗。
此外,白頭翁還可用于瘰疬瘡瘍,亦取其清熱解毒,散血熱瘀滯之功。治瘰疬,《本草匯言》配當(dāng)歸、丹皮、夏枯草等,以活血泄熱,散結(jié)消瘰;治癰癤,單用本品煎服或浸酒飲。治目赤疼痛流淚,可用白頭翁煎服或熏洗均可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或搗敷。
【使用注意】虛寒瀉痢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