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多層立體育雛為單層平網(wǎng)育雛
網(wǎng)底距地面120公分,密度為200只/平方米,分成4組,每組50只,以免密度太大造成擠壓死亡。此外為防止蹩腿,剛開始可在育雛籠內(nèi)鋪上粗棉布或麻袋布,不能用太光滑的紙或塑料布,以免雛鶉運動時因打滑而扭傷關(guān)節(jié)。
掌握好育雛期間的溫度、濕度與通風(fēng)
育雛期的溫度要求高而穩(wěn)定,嚴禁忽高忽低。最適宜的溫度為:1~3日齡38~39℃,4~6日齡36~37℃,7~10日齡35℃,10~20日齡32~33℃,20日齡以后以30℃為宜。溫度計的高度以底部與鶉背部相平,在育雛過程中,不能單看溫度計所示溫度的高低,還要看雛鶉的精神狀態(tài),雛鶉打堆、擠到一塊,說明溫度低,雛鶉趴成-片昏睡說明溫度高,有吃食的,有休息的,分布均勻說明溫度合適。
合理的光照制度
一般1~10日齡采用24小時光照。光照強度大一些便于雛鶉采食和飲水,以100瓦白熾燈為宜,特別在5日齡前絕對不允許長時間停電。20日齡后可換用40瓦白熾燈,光照時間掌握在20小時。
保持清潔的育雛環(huán)境
雛鶉所用一切用具,經(jīng)常清潔消毒,雛鶉按免疫程序預(yù)防接種。每天清理糞便,清洗飲水器。
及時合理地轉(zhuǎn)群
20日齡后雛鶉便可從育雛籠轉(zhuǎn)入成鶉籠。在上成鶉籠前三天,可將大籠用的料槽、水槽掛入育雛籠內(nèi)提前適應(yīng),成鶉籠的溫度要和育雛室的溫度相同。成鶉籠的料槽水槽要相應(yīng)低一些以便雛鶉采食和飲水。上籠結(jié)束后可在飲水中加一些抗應(yīng)激的藥物如電解多維等來提高雛鶉的體質(zhì)。